Report

News rating

北大情缘---记北大女篮教练马宗青

     她头顶名校教练的光环,却也有不为人知的苦衷;她率队五次入围全国八强,两度捧起东北赛区金篮板,面对成绩,她说自己亏欠孩子太多。她如是教导队员:不要胆怯,爱拼才会赢! 
  4月2日,第十一届CUBA联赛东北赛区女篮冠军争夺战上演“北京德比”,场均净胜对手31.8分并以不败战绩走进决赛的北大女篮,最终以62︰47力克劲敌北京师范大学,第二次捧起东北赛区金篮板。 
全体队员欢呼雀跃,教练马宗青并没有表现出过多的惊喜,基于昨晚对北师大“手术刀”式的剖析,今天的胜利似乎是水到渠成。说实话,北大不愿和天津财大争冠军,在北师大推翻“天财王朝”后,马宗青觉得胜利的天平已倾向北大,是天遂人愿?不,是汗水的浇灌! 

光环下的困境 

  如今的CUBA已进入战国时代,欲在群雄争霸的版图中称王封侯,除了学校的支持和教练的训练水平等因素,招生工作是重要的一环。 
提起北大的招生优势,圈内的几位女篮教练通常都会表现出同一个意思,“谁能和北大比啊,名校的牌子在那放着呢,家长都想把小孩往里搁。”羡慕里的语气里也带有几许无奈,然而真实情况却并非大家所想。据马宗青介绍,进入北大的队员必须“过三关”。首先,在她仔细考察后,认为篮球水平较高,而且球队位置需要;其次,在学校设置的技能、体能考试和实战中成绩良好,得到7位评委专家的认可;最后,文化考试必须达到学校为高水平运动员设置的分数线。 
“还有一个现象就是大家不敢报北大,如果文化课成绩不上线,我们谁都没有办法。有次在湖北招生,我和别的教练都看上一名队员,别的学校当时就敢签约,保证上他们学校没问题,我们不行啊,谁都通融不了的,北大的招生也许是全国最公平的。” 
  马宗青认为,对于北大女篮来说,最大的困难还在于训练时间和训练场地难以保证。北大本科生学习的压力大,球员入校后各方面都和普通生一视同仁,稍不努力便会挂科,参加比赛落下的课程不可能找任课教师补课,队员外出比赛都带着书,在机场或火车站,即使是短暂的等候或停留,她们也会拿出书来读。东北赛区比赛期间,队中有四名队员在做毕业论文,白天比赛训练,晚上加班加点,马宗青监督她们按时休息,“我们的孩子们出点成绩太不容易了”。在学校,马宗青特意安排她的队员和普通学生混合住,这样,“比赛回来后可以找同宿舍的同学补课”。 
  学校不允许学生为了训练而耽误学习,马宗青本人也不赞成对大学生球员进行专业化训练,她认为那样的结果是“球没有专业队员好,学习没有普通生好”。单是训练的时间安排就很让她头疼,每学期课程表一下来,大家都要坐在一起寻找“公休时间”,训练计划也会随着课程表的情况而确定下来,时间确定后,就要找领队刘铮协调场地,以前的训练在北大旧篮球馆,条件比较简陋,即便如此,还常常被上排球、舞蹈或健美操的学生占用,有时只能到室外训练。2008年北京奥运过后,女篮的训练安排在乒乓球馆里,场地的问题终于解决。 

严厉与随意 

  马宗青的性格温婉柔和,沉稳果断,她既不呵斥队员,也不指责裁判,就连讲解战术都是循循善诱,每次讲完,她都会问“大家听明白了吗?”若无人应答或回答底气不足,她仍旧温和地拿起战术板“我再讲一遍”。 
然而就是这样温和的教练,球员称“很怕她”,这种“怕”更多带有尊敬和佩服的成份。 
  “她挺厉害的,不怕她是不可能的。”这是北大女篮队长花琳心中的马教练。“她很细心,对我们要求特别严格,连房间的卫生打扫和行李摆放都要做到统一、井然有序。外出比赛通常我和她住一个房间,她的被子叠得整整齐齐,如果我不叠,她就帮我叠,我哪敢让她叠?就这样,次数多了,习惯也养成了。”如果铺床叠被还可以逐渐接受的话,排队就餐多少有点让任性随意的80后女孩难以忍受,“你想象,十多个人排着队走向餐厅,自己都觉得奇怪。”可就是这样“奇怪”的行为得到校园师生––尤其是岁数较大的老师的赞叹,多次听到诸如“像个学生样”和“北大就是不一样”的夸奖后,花琳和队友最后得出“也许教练是对的”的结论。 
  和马宗青对队员的严格要求相比,生活中她的随意是队员愿意亲近她的原因。 
非正式场合,队员叫马宗青“马姐”,可见她和队员感情甚笃。马宗青的姐姐马宗敏从专业队退役后回到了她们当年就读的哈尔滨五中,马宗青曾带领北大女篮到哈尔滨训练,也让姐姐帮忙调教队员,姐姐和队员很快打成一片,队员亲切地称马宗敏“马姐”,这样一来,就有了两位“马姐”,有时会出现指向错误。但比错误更严重的是辈数的混乱,队员叫马宗敏的爱人为“姐夫”,见到马宗青的爱人,却中规中矩地称呼“叔”,“这样确实有点不规矩,但马老师不在乎,她根本就不考虑这些东西”,花琳笑着说。 
  在空闲的时候,马宗青会让队员到自己家里打打牙祭,她自称“最拿手的是家常菜,煲的汤队员很爱喝。”到教练家里聚餐是件欢快的事情,这个时候,队员为教练碗里夹一口菜,教练为队员盛一勺汤,师生情转变为浓浓的亲情。 
  随意的性格使马宗青和北大女篮队员们相处得非常融洽,需要和学校协商的事情由体教室副主任兼领队刘铮出面解决。球队的日常开销由赞助商张利刚负责,他是CUBA唯一一个由球队赞助商担任的领队,关心北大女篮的一些生理专家也表示要帮忙做一些测试,为北大女篮出点力。 

欠孩子太多 

  在北大女篮取得的如此佳绩的背后,是马宗青对家人的深深愧疚,尤其觉得亏欠儿子太多。 
  马宗青的爱人开着一家设备安装公司,事情比较忙,照顾孩子和家庭的重担就落在马宗青的身上。在执教北大女篮后,马宗青感到自己专业知识的匮乏,尤其是生理、体能、运动员心理和疲劳调节等方面,为了提高训练质量,全面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 2005年,她在北京体育大学运动训练专业开始了自己的“充电”行动,原本就紧张的生活更加忙碌了。 
  2007年,北大女篮备战在广州举行的第八届大学生运动会,当时马宗青的儿子只有6岁,在读幼儿园,由于父母无法帮忙带孩子,她只好将孩子提前送到哈尔滨的姐姐家里,自己投入到训练中,在北大女篮即将启程赴穗时,姐姐打来电话,孩子生病,而且病得比较厉害。看到小孩想念着妈妈,忍受着病痛的折磨,姐姐心痛得哭了。一边是即将开战的比赛,一边是生病的孩子,马宗青左右为难,最后决定先回哈尔滨看看孩子再去广东,和孩子短暂相聚后,她就要匆忙离开,临走前的一天晚上,还是六岁的孩子显得异常的懂事,他说:“妈妈,明天我起来送你。”第二天,儿子醒的特别早,“5点就醒了,不哭也不看我,问了句‘妈妈,你要走了吗?’我的眼泪当时就下来了。”每当回想起这段往事,马宗青的眼角都充满了愧疚的泪水。 
  是否是北大的丰厚待遇使马宗青如此地投入工作?“刚来北大时每月两千块,现在涨到三千块”,马宗青爽朗地说,自己离开空军联航时属于自主择业,享受着军队90%的工资,当初进北大时就没考虑待遇的问题,主要原因还是“喜欢学校单纯的环境,和大家感情深,不舍得离开。”每一批队员毕业离开时,马宗青都会说同样的话“好好干,将来赞助北大女篮。” 

爱拼才会赢 

  军人出身的马宗青有一个鲜明的个性:不服输。比赛时,她要求队员不能胆怯,不管对手多么强大都要敢于拼一拼,不敢拼是她最不能容忍的事情。 
2007年大运会,预赛时花琳的脚踝扭伤,在对阵广州队时,尚未痊愈,由于心里有阴影,作为中锋的她不敢进入内线,暂停时马宗青问花琳是不是怕对方的中锋,花琳倔强地不承认自己的胆怯,马宗青急了:“那你打啊!”但花琳仍旧不敢对抗,北大内线被对手冲得稀里哗啦,最后大比分落败。花琳自觉委屈,赛后不说话,低着头回到房间。在接到到教练房间谈话的通知时,花琳已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心理上已做好准备,估计会被劈头盖脸的骂一顿。”哪知,教练在得知她有伤病顾忌时,非但没有骂她,反而耐心地和她回顾比赛,讲解战术,最后郑重地告诉她“输球不要紧,不能输精神。” 
  对于今年的目标,马宗青认为总冠军并非遥不可及,“机会摆在面前,我们肯定要冲一冲,试一试,不拼怎么会知道不行呢?” 



文/陈少青 
文章来自《篮球》 
体教部 宣 

发布时间:2016年12月17日 00:00

分享到: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