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新闻

新闻排行

头条新闻 · · 内容

【北大“大体育观”系列报道之六】竞技场外也精彩——北大体特生生活剪影

编者按:“体育”在一所大学中应当承担怎样的角色?早在上个世纪初,蔡元培校长就提出“完全人格,首为体育”的教育理念,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教育者和青年学生。近年来,北京大学围绕这个命题做了大量的理论探讨和实践,初步形成了“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大体育观”。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学校在竞技体育、群众体育以及体育教育等方面取得一系列可喜的成绩,也在实践和理论上丰富了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内涵。

2009年,注定是一个不平凡的年份!这是北京奥运会后的第一年,也是新中国成立的60年华诞。这一年,北大体育全面开花、硕果累累,在重点项目取得历史性突破,以卓越的成绩向社会汇报,向祖国献礼。

5月,北京大学田径队在北京高校第四十七届田径运动会上取得佳绩,包揽了全部四项团体冠军和体育道德风尚奖,创造了1990年以来最好成绩;6月22日,第十一届CUBA总决赛中,北京大学女篮代表队奋勇拼搏,获得亚军,取得了自2003年进入八强赛以来最好的成绩;7月11日,赵冉在第25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半程马拉松比赛中,力压众多国外选手夺得中国大学生代表团在本次大运会上的第一块田径金牌,也为北京大学赢得竞技体育领域内的第一个世界冠军;8月初,北京大学在内蒙古举行的“全国大学生乒乓球锦标赛”上荣获男团第一、女团第三,创历史最好成绩;8月8日-14日,北京大学在“全国大学生羽毛球锦标赛”上夺得男单冠军、混双冠军;8月30日,北京大学赛艇队战胜哈佛、剑桥等名校代表队,摘得“2009国际名校赛艇挑战赛”冠军……

日前,北大新闻网记者专访了主管体育工作的副校长岳素兰和体育教研部的部分教练和队员,以“大体育观”的教育方针为基本点,从全局的高度和鲜活的角度反映北京大学在“大体育观”理念方面的探索和实践,展示学校在体育多个领域取得的优异成绩,形成了系列专题报道––“北大‘大体育观’”。

每个清晨或者傍晚,你是否注意过在五四体育场上训练的身影?走在校园里,你是否注意过三两成群,穿着统一训练服的高大男生女生?这就是北大一个特殊而有普通的群体––体育特长生。

他们平时是怎么训练的?他们的学习时间是怎么安排的?他们的生活与普通学生有什么不同?让我们从这里走近北大体特生的世界,来听听他们有什么不一样的故事。

训练 不为人知的辛酸

或许有的同学认为体育特长生只是比普通同学多了类似体育锻炼的时间,实际上,他们的训练生活并不像想象中的那样轻松有趣。

“我是练长跑的,所以训练以跑为主,每次训练至少要要跑12公里。除了跑步训练之外,有时候还会配合一些身体素质练习练其他项目的不太一样,但是强度都是很大的。”07级新闻传播学院的体育特长生赵冉对记者说。无论冬夏,一年365天他们队天天训练,没有一天休息。冬天尤其艰苦,因为在零下十几度的天气里,依然要到室外跑步。并且一天要训练两次,分别在早上六七点和接近傍晚的时候。由于训练安排的很密集,所以像五一,十一这样的假期,他们很少有回家的机会。

训练100米项目的黄敏华相对来说就轻松了一些。与长跑不同,他们队的训练内容也丰富一些。“一周六天训练,每天的内容都不太一样。有素质训练,皮带训练,跨栏训练,还有不同距离的短跑练习等等。”记者问黄敏华,训练这么累,会不会有想偷懒的念头。他不好意思地笑笑说:“刚进大学那会确实有过这样的想法,但后来也慢慢自觉了很多,因为知道那是为自己的进步而练。”

学习与训练 两样都要抓

“作为北大的学生,平时的学习任务还是很重的,但是你们几乎天天都要训练,会不会觉得很忙?”

“呵呵,会啊,有时候傍晚训练完,躺在床上都不太想动了。”

“那你会不会因此而降低对自己学习上的要求呢?”

“相对于普通同学来说,我们的学习基础是差一些的,因为有训练,学习时间也要少一些。但我们还是都很努力学习的,毕竟作为一个北大人,也是业余的体育特长生,最重要的还是学习。”

“哦,那你也会和他们一起学习吗?”

“会啊,有时候我训练回到寝室,如果看到他们在学习,就会坐下来和他们一起学一会。有时候还会和他们一起去自习。如果遇到问题,我有时候会问同寝室的同学,他们人都挺好的,都会帮助我。”

以上是黄敏华与记者的一段对话,我们可以由此窥见体特生们的学习世界。确实,作为北大的一名特长生,他们身上肩负的任务还是很艰巨的,毕竟“学习训练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当记者问到赵冉如何平衡训练和学习的关系时,发现他“自有一套”:“因为安排很紧嘛,我就会每天给自己定日程表,这样就能时刻提醒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队友情深:我们是亲密的“战友”

长跑一般都是一队人一起训练。如果是一个人跑三十公里就非常艰难。

“大家一起跑,在途中互相鼓励,就比较容易坚持下来吧。”说到队友,赵冉和黄敏华脸上露出相似的笑容。“平时我们都会一起吃饭,有时候也会一起出去玩,尤其是同级的,大家彼此都很熟。”赵冉说。黄敏华则对记者说他和同为体特生的邢衍安师兄的“兄弟情谊”。“我和师兄感情很好,我有什么困难,他都会很耐心的帮我,我们俩也经常会聊很多话题,不管是生活还是学习上的。”说到队友情谊,黄敏华还给记者讲了一个小故事。

“我有个师弟,有一次训练时把腿拉伤了,一段时间之后他觉得好的差不多了,就恢复了训练。没想到再次拉伤了。从此以后都不敢再用力跑步了。看着其他队友都在进步,他很沮丧,就想放弃。我和我师哥就经常给他鼓励,告诉他别放弃。有时候会拉他一起吃饭,多跟他聊天什么的。大家在训练的时候也会注意照应一下他,帮他慢慢恢复水平。”

“真是深厚的革命友谊!我很想知道结果怎么样了?”记者禁不住问黄敏华。

“呵呵,后来的高校运动会他进了前几名,我们都特别为他高兴。幸好当时他没有放弃。”

训练在一起,生活在一起,共同经历失败和荣誉,拼搏与迷茫,他们的感情深厚程度可见一斑。在大学里,如果说每个人都需要一个集体才有归属感,训练队无疑就是体特生们温暖的家。

挑战极限 超越自我

辛苦的训练安排,忙碌的生活节奏,但体特生们依然热爱着自己的项目,热爱运动。因为体育带给他们的, 不仅是比赛的名次和荣誉,更重要的是意志品质的磨练与提高以及运动精神的传递与发扬。

“100米的高手是很多的,所以如果能在比赛中脱颖而出,真的会非常开心,因为这证明你之前的那些辛苦都没有白费。” 说到拿名次,黄敏华显得很兴奋。“不过就算没有名次,也不会消沉太久。因为教练总是对我们说要‘快乐练田径’。”如果觉得它是个负担就不要再练下去,运动应该让人变得积极,乐观,向上。

运动水平并非一朝一夕可以提高的,所以体特生很多都是从小就开始训练,像赵冉,就已经有13年的“跑龄”了。“以马拉松的训练为例。跑一定距离时,就会到达人生理的极限,腿发软,呼吸急促,觉得跑不下去了。这个时候只有咬牙坚持下来,突破身体的极限,才能在水平上有实质上的进步。”赵冉娓娓讲述着提高成绩的关键。他说了一句话给记者的印象很深:“我从来没有想到过放弃。因为付出就必然有收获。每一次的训练,都是一次对自己意志的考验,对自我的挑战和超越。

体特生的生活是普通的,因为他们也是千千万万北大学子中的一员;而他们又是特殊的,因为他们比一般的同学体尝到更多的艰辛与磨练。也正是因为这一点,他们看到了别人看不到的风景,收获到了比别人更多的东西。

学术研究与体育竞技并重,北大带给这些体育特长生一种双重的生活方式,更多关于未来人生的可能性。相信这是其他学校的体育特长生所不容易体会到的。而他们不仅以骄人的比赛成绩为北大带来了荣誉,也用那份青春的热情活力为这所代表中国最高学术水平的学府增添一抹不一样的色彩,让古老的燕园在庄重中多了几分蓬勃的生机。

相关详细阅读:

【北大“大体育观”系列报道之六】竞技场外也精彩––北大体特生生活剪影

【北大“大体育观”系列报道之五】“打出北大的精神”:访国际名校赛艇挑战赛冠军北大赛艇队

【北大“大体育观”系列报道之四】在低调中“冉冉升起”:访第25届世界大运会中国田径首金获得者赵冉

【北大“大体育观”系列报道之三】训练,成绩背后更有真情

【北大“大体育观”系列报道之二】规范制度 科学管理

【北大“大体育观”系列报道之一】体教结合 硕果累累:专访北大副校长岳素兰

编辑:文尚

发布时间:2009年09月28日 00:00

分享到: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