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新闻

新闻排行

通知公告 首页 · 通知公告

北京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代体育工作的实施意见

北京大学文

         校发 [2021] 227 号                


北京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代

体育工作的实施意见

 

全校各单位: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体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精神,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体育育人改革,完善新时代体育评价机制,切实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工作, 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根据《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人等有关文件要求,结合工作实际,制定本意见。

一、基本理念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作用,继承发扬“完全人格、首在体育”的优良传统,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和“健康校园、体育先行”的发展理念,增强学生综合素质、服务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培养“德才均备、体魄健全”的合格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北京大学跻身世界一流大学前列作出体育育人的重要贡献。

二、深化体育教学改革,提高育人质量

1.加强体育课程思政体系化建设

注重结合不同体育项目特点,教育引导学生健康成才,在体育教学实践活动中,做到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寓思想于行为之中,寓德育于体育之中。

2.增开体育课程,提高体育教学覆盖面

体育课程包括:体育必修课、通选课、公共选修课。体育必修课为全校公共必修课程,本科生须修满4学分,含必选项目1学分和兴趣选修项目3学分,每学分32学时。体育课采用小班教学,每班不超过30人。适当增加体育类课程的开课项目和数量,探索增开研究生体育课。

3.坚持贯彻“大体育课程观”,创新体育教学方式

坚持“大体育课程观”和课内外一体化的北大体育教学传统。每学分的体育课包括16周32学时的课堂教学、2学时的线上健康知识、12分钟跑、85公里的跑步锻炼、12学时的课余锻炼和体质健康测试等课外体育作业。完善“健康知识+基本技能+专项运动技能”和以体育德、以体育心的教学模式。在课内体育教学项目中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教会学生基本技术,激励学生课下勤练,组织教学展演、课内教学比赛、班级对抗赛等多种形式的比赛,以赛代练,以赛促学,营造多元的北大体育文化氛围。

进一步丰富线上教学内容,制作体质健康标准课程、健康知识、专项体育项目的线上课程,使线上课程成为线下课程的有效补充,推进高校体育教育现代化、建设一流体育课程。

4.传承北大传统体育教学项目

传承“一拳、一操、一游泳”(即男生必修太极拳、女生必修健美操,鼓励完成200米游泳测评)的北大体育教学特色,认真梳理太极拳等中华传统体育项目、健美操等时尚舞美类体育项目,因地制宜地开展体育教学、训练、竞赛活动,形成各体育项目的教、学、练、赛育人体系。通过中华传统体育项目和时尚舞美类体育项目的教学,达到以体育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学生自觉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提升体育审美能力、增强学生的体质自信、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目的。重视200米游泳测评和冬季冰雪体验课的普及开展。

5.深入推进教学改革,加强教材体系建设

扎根中国、立足北大,围绕课程目标和运动项目特点,编写一批引领国内高校体育教学的优质体育课程教材。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进一步增加体育课程设置门类,建设不少于60门的体育必修、选修课程,丰富校园体育文化,推进以“大学体育多元化”为主题的教学改革;依托北大深厚的体育师资力量,建设多门北京市和国家级优质课程,建设一流教材丛书《大学体育运动教程》等。

三、完善人才培养体系,以科研交叉融合促进学科发展

6.建立完善的体育研究生培养体系

依托北大深厚的文化积淀、借助优秀理论导师与行业实践导师师资,“以学生为本”,为学生提供最优的教育资源与最佳的成长机遇。培养既了解中国体育事业改革进程,又熟悉国家体育政策,掌握中国体育产业和健康中国发展趋势的高级应用型管理人才。建设教学体系、课程体系、师资体系和就业成长体系,使北京大学体育硕士项目成为体育行业人才培养的顶尖项目。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大对学术领军人才和优秀青年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加强顶层设计,优化学科布局,加快学科建设步伐,提升学科水平,建设具有北京大学特色的体育学科。

7.探索开设体育类人才培养新模式

为更好地落实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关于进一步完善和规范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考试招生工作的指导意见》,完善高水平运动队建设,不断探索开设体育类人才培养新模式,建立完备的招生、录取和培养方案。

8.完善人才选拔和具有北大特色的培养模式

通过举办训练营、青少年邀请赛等活动,与体育主管部门、全国体育特色学校建立密切联系,形成科学的、常态化的体育后备人才选拔渠道和培养机制,选拔更多有天赋的青少年体育人才加入北京大学。

坚持“以学为主、课余训练、趋同管理、分流培养”的原则,秉承“育体与育心并重”的高水平代表队育人理念,不仅着眼于培养体育冠军,更注重培养体魄强健、学术过硬、独立思考、善于实践的卓越人才。对标世界名校,培养竞技能力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高水平运动队和学生运动员,既能够在国内外赛场争金夺银,又能够依靠专业知识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走向成功。

9.建设体育高端人才培养体系

面向我国体育产业快速发展的需求,利用北京大学的综合学科优势,积极开展体育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工作,发挥北京大学在体育强国战略、体教融合战略中的示范引领作用。

10.依托研究机构,产出高质量的学术成果

践行“健康中国”“体育强国”国家战略,持续推进在体育人文社会科学、体育产业、体育健康、体育教育、奥林匹克运动会等领域开展研究。侧重发展“体育+”多学科融合项目,从多学科视角推动体育科学研究的发展。

充分发挥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势,依托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等建设体育学科相关的研究院、基地、中心和实验室等科研平台,致力打造“北大人文体育高层论坛”“首在体育”等系列精品学术活动,产出高质量的学术成果。积极对接政府及企事业单位,依托高质量的科研成果提供专业科技服务。

四、改善综合保障能力,提高训练水平

11.加强科学管理,完善赛训综合保障

完善高校高水平运动员文化教育相关政策,通过学分制、延长学制、视频上课、个性化授课、补课等方式,解决学训矛盾、赛考矛盾,在不降低学业标准、确保教育教学质量的前提下,为优秀运动员完成学业创造条件。加强高水平运动员的医疗健康保

障,建立完善的运动训练与康复体系、配套设施和人员队伍。进一步完善高水平运动队的后勤保障,提供科学专业的运动膳食;完善高水平运动队竞赛奖励机制。

12.加大支持体育运动组织建设

积极推进普通生体育运动代表队工作,建设60支普通生代表队,组建60个体育社团,推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外体育训练。在经费、场地等方面大力支持普通生代表队及体育社团发展,广泛开展普及型的体育运动。打造若干个享誉国内外的优秀普通生代表队和品牌体育社团。

13.完善学校课外体育锻炼制度

通过跑步、校内健身、参与大型体育活动、参与体育社团活动、参与普通生代表队训练比赛等多种方式,督促和引导学生参与锻炼。加强信息化建设,做好师生参与锻炼行为的统计分析工作。积极改善课外体育锻炼条件,逐步完善“我的人生我的马拉松”课外体育锻炼制度,吸引更多人参与。探索实施课外体育锻炼12学时/学期,力争实现每位同学每学年参加1个社团、参与4次体育赛事、完成4个马拉松距离的长跑锻炼目标。

14.营造优质友善运动环境

提高全校师生运动积极性,提供便利、优质、安全的运动环境,充分发挥未名湖湖区和传统建筑区的地域和生态特点,搭配多元运动方案;特别是改善户外锻炼条件,引导全校师生养成规律的运动习惯。改善室内运动健身环境,消除安全隐患。挖掘校园夜间锻炼空间和潜能,加快体育场馆灯光工程建设,提升运动空间的体验感和美感,满足新时代师生运动需求。

打造高水平专业竞赛环境。积极承办和举办高水平国家级、国际级赛事,规划和更新各类专业性、职业性赛事场馆,推动各类运动设施改善与完备。优化现有场馆设施,修缮、改造和升级邱德拔体育馆软硬件设施,增加科技元素与智慧功能。围绕“三大球”项目和其他高水平代表队的发展,打造具有吸引优质生源和人才的运动训练环境,修缮、改造和升级五四体育中心、一体人工足球场、二体篮球场、网球场和昌平新校区运动场馆。

五、优化布局,发挥特色品牌项目示范引领效应

15.优化运动项目布局

确保连续获得全国学运会“校长杯”荣誉,总分排名保持在前三,巩固北大竞技体育在国内高校领先地位和重要影响力。着力保持篮球、田径、健美操等传统项目优势;优先发展足球等三大球项目,重点支持游泳、乒乓球、羽毛球等项目。与时俱进,科学调整和优化项目结构,积极发展排球、攀岩、跆拳道等奥运会和新兴运动项目,共建国家集训队,为专业队和国家队输送优秀运动员,在国内国际赛场争金夺银,为北大和国家争得荣誉。

16.大力开展各级校内育人型赛事活动

逐渐建立校内体育竞赛体系,开展多样化的体育竞赛活动,对现有赛事进行规范化管理,拓展新兴项目。由体育教研部负责组织大型校级体育赛事,依托工会、学生工作部、团委、学生会、研究生会、学生体育社团开展校运会、校长杯、北大杯、新生杯、硕博杯、开学第一跑、五四青春跑等育人型校内体育赛事。发挥各院系优势,鼓励院系举办形式多样的体育赛事或交流活动。

17.全力打造校园品牌体育活动

涵养阳光健康、拼搏向上的校园体育文化,加强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增强文化自信,促进学生知行合一刚健有为、自强不息。推行课内外一体化建设,实现自我管理,全面发展。着力打造学校品牌体育活动,重点组织全校师生参与春季运动会、秋季运动会、冬季运动会、趣味运动会、体育文化节,鼓励师生参与夜奔、晨跑、健身盛典、体育之夜、迎新跑、冬季越野跑等校内体育活动,活跃校内体育氛围。

18.重点建设若干品牌运动项目

开展冰雪运动,推动足球、篮球、排球等集体项目,积极推进田径、游泳等基础项目,发展乒乓球、羽毛球等中国代表性项目和武术、太极等中华传统体育项目,持续发展北京大学户外运动特色项目。以冬奥会为契机,进一步推进冰雪项目在校园的普及和开展,鼓励师生更广泛地参与冰雪运动。

六、改进评价体制机制,促进全面发展

19.加强学生体质监测工作,提高学生健康水平

在学生体质测试工作信息化的基础上,加强学生大学四年的体质监测和体质健康影响因素研究,体育教研部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运动处方”,开设体适能、运动营养与减肥、运动健身方法与实践、体测专项训练营等特色课程:制作提高体质健康水平和运动技能水平的相关网络课程,指导学生进行经常性和针对性训练。探索制定对体测成绩优秀者进行奖励的具体举措。建立学生体质健康档案,指导学生进行科学健身,有效遏制学生体质逐年下降的趋势。完善有关体质健康监测的器材、场地和人员配置,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工作实现智慧化、科学化。

20.落实体质测试的国家政策

贯彻落实《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精神,参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结合学校实际,出台学校相关文件,建立配套措施,稳步提升体测合格率。用3年的时间逐步过渡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版),明确自2022级本科生严格执行:学生无论是否选修体育课,每学年必须至少参加一次体质健康测试,测试安排在秋季学期、春季学期和其他补测时间。体测成绩作为学生评优评奖的重要依据,同等条件下,体测成绩优秀者优先;体测成绩不及格者,在本学年准予补测,补测仍不及格,则学年成绩评定为不及格。学生毕业时的体测成绩,按毕业当年学年总分的50%与其他学年总分平均得分的50%之和进行评定。学生毕业时,《标准》测试的成绩达不到50分者按结业或肄业处理。

21.推进体育工作评价机制

实行积分制激励机制,以院系参与体育赛事活动情况为基础进行积分,做好全年体育工作展示,评选校级体育工作先进单位。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机制,逐步增设若干个体育奖学金和体育奖教金。积极推进大学生运动技能等级标准评定工作,研究制定200米游泳测评奖励办法。由北京大学体育运动委员会牵头建设智慧化、信息化、系统化、全覆盖的学生在校运动档案。

22.建立健全学校体育工作评价机制

健全学校体育工作管理制度,建立科学规范的学校体育评价机制。将体育工作效果纳入院系管理绩效考核,各院系确保学生体测合格率、优秀率和校园体育院系积分(按照《北京大学校园体育院系积分管理办法》执行)逐渐增长。在体育运动委员会的领导下,构建各职能部门分工协作、齐抓共管,专业教师、辅导员和体育教师相互配合的运行机制。

23.建立健全体育科学研究激励机制

建立健全科研管理制度,完善科研评价和奖励机制,培育有利于科研创新的土壤和环境,加强科研学术团队建设,支持科研学术团队做好项目孵化。将体育科学大会、体育学术讲座、体育学术人物评选、体育大讲堂等系列活动打造成为品牌学术成果展示平台。积极建设有影响力的体育学术期刊平台,提升北大体育的业界学术话语权和地位。

七、加大保障力度

24.加强组织领导

加强学校对体育工作的统筹领导,把提升师生体育意识和体育素养,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作为学校育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学校总体发展规划和每年的体育工作要点并落实到位。进一步完善北京大学体育运动委员会、健康校园工作领导小组、素质教育委员会体育分会等三个体育工作校级领导管理机构的设置,进一步发挥领导、统筹规划、管理监督全校体育工作的功能,各职能部门和院系所协同联动,形成高效的学校体育工作管理机制和高水平的治理能力,定期组织联席会议,召开体育工作大会等。

25.加强队伍建设

根据国家文件要求,结合学校体育教学的实际情况,逐步加强体育教师队伍建设。按照学校人事相关政策,持续深入落实人事综合改革方案,做好教学系列、教研系列的人才引进和人才评估工作,坚持“破五唯”,把育人成效和突出业绩作为评价的重要标准。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外聘教练、外聘教师、场馆管理、运动队管理和市场合作等方面的人员管理办法,畅通专业人才的聘用和发展渠道,形成与高水平体育工作要求相适应的“能者上、庸者下”的良好竞争状态。

26.加强经费保障

统筹安排财政和本级财力支持体育工作,按照国家和学校政策,制定相关措施,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支持学校体育发展,吸引社会捐赠,积极统筹、整合社会资源,确保北大体育发展经费充足。

持续增加体育场馆建设、运营、维护的专项经费投入。在校园规划中,要根据广大师生的需求及相关标准完善体育场馆和健身器材、设施,进一步改善体育场馆环境,有关体育场馆的重大维修项目,需专项落实;运用信息化手段,建设智慧化场馆,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场地资源使用率;支持体育场馆在寒暑假闲暇期间对外开放,更好服务社会和周边居民。

27.加强场地拓展

优先保障广大师生运动健身需求,在此基础上,积极与周边社区单位共享体育资源,包括体育场馆、水面和冰面等。开展全方位合作,满足社会需求,尽社会责任和义务。建设完整的体育场馆智能信息系统,为师生提供体育场馆与设施(包含周边区域)相关资讯。

在昌平新校区打造卓越的运动园区,积极筹办丰富多彩的体育赛事活动。响应国家体育事业发展号召,加强体育场馆设施建设,标准不低于燕园校区。制定适用于昌平新校区的体育场馆管理维护、检修检查、卫生安全、运动防护及保险购买等方面的制度手册,营造标准、安全、舒适、完善的运动环境。

28.加强风险防控

加强体育场馆设施和健康校园的安全管理,完善运动风险防范机制。强化师生运动安全意识,加强体育活动的安全教育、伤害预防和风险管理;建立体育活动意外伤害保险制度;建立健全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数据安全管理制度,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数据保护工作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和《北京大学校务信息数据管理办法》执行;建立运动伤害危机处理机制,由学工、团委、体教部、校医院和相关院系所共同成立应急工作小组,妥善处置体育伤害事件。

29.加强理念宣传

通过全方位传播健康理念,引导学生树立终身体育锻炼意识,引导学生关注和参与体育活动,充分利用校内媒体,同时加强与校外重要媒体平台的合作,广泛传播北大体育精神,营造浓厚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加强品牌建设,展示北大体育精神。加强国内外体育交流合作,搭建“健康校园”“两岸三地交流赛”“十大名校赛”等体育交流平台,加强与国内外高校的交流合作,增进校际友谊,开阔学生视野,达到以体育促进情感交流,以赛事活动促进青年友好之目的,充分发挥北京大学的国际影响力。以体育为纽带,加强教职工、校友之间的体育联系,增强凝聚力、向心力,搭建交流合作平台,助力北大发展。激励北大校友发扬更高、更快、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和北京大学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优良传统。

 

 

 

京 大 学

2021年1117

  

 

 

       

校内发送:学校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全校各单位

党委办公室校长办公室 2021年11月24日印发

 

发布时间:2021年12月02日 1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