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port

News rating

在英国的那些记忆

在英国的那些记忆
作者:陆地     供稿:科研办      来源:科研办     发布时间:2012-09-23      阅读次数:266次
  

奥科会

     为了借助伦敦奥运会的契机,让更多的年轻人通过充满乐趣的运动,对科学研究产生兴趣,也为了检阅世界体育科研水平,交流体育科研成果,讨论体育科研的发展,国际奥委会于2012年7月19日至7月24日在英国格拉斯哥召开了“2012年奥林匹克科学大会”。这次会议由国际体育科学与教育理事会(ICSSPE)、国际运动医学联合会(FIMS)、国际奥委会(IOC)、国际残奥会(IPC)主办,格拉斯哥市承办。参加大会的有来自全世界45个国家和地区的2200多名专家、学者。

     奥林匹克科学大会是国际体育科学、教育和医学领域中最大的一个多学科、专业性的大会,每4年一次将世界科学界聚集在一起,2012年年奥科会口号是“运动激发学术遗产”,运动能给国家和人民留下经济遗产和健康遗产已经为世人所公认,大会旨在让更多人注意到运动为我们留下的学术遗产。在本届奥科会中,我代表北京大学体育教研部在大会分会场进行了英文口头报告,报告主题为“从胡娜到李娜:21世纪中国女子竞技体育运动员遇到的新机遇和新挑战”,报告选题新颖,表达流畅,得到与会人员的一致好评。

     2012年奥科会的成功举办,格拉斯哥市体现了强大的专业性和学术实力,除了该市会议局,团队成员还包括一家欧洲知名的专业会展承办商和5所在运动科学领域领先的英国大学、英国科学进步协会、英国文化协会、皇家学会等15家英国最负盛名的科研组织。专业强大的承办团队的组建是成功办会的最重因素,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

     在本次奥科会中,每一位学者的口头报告结束后都被安排提问时间,对墙报交流论文安排了两个半小时的自由交谈。与会代表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与同行交流看法,十分活跃,专题讨论气氛也很热烈。此次会议投报的论文中,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在严谨的论证后提出有说服力的新见解和指导性意见,并紧随热点话题,保证了会议内容的新颖性。

     理论来源于实践,更要在实践中得到检验,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是科学发展的重要保障。从本次科学大会的成果来看,理论研究与实践擦做质检的衔接更加紧密,各方面人员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更加爱广泛,反映出我国体育科研工作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将会成为我国体育科研工作水平断提高的重要保证。

     通过本次大会的学术交流,我深深感受到了体育科研工作的良好发展态势与美好前景,也更加坚定了自己努力的方向与信心。我会不断总结不足,学习他人的长处,并多和国际相关领域的学者专家增进交流,为中国的体育科研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文化感悟

什么是英国?是莎士比亚和萧伯纳的不朽戏剧?还是牛顿与霍金建立的科学巨殿?是泰晤士河畔掀起的工业革命?还是经久不衰的莎翁情怀?是苏格兰风笛吹奏的悠扬之声?还是百年温网赛场那抹永恒的白色?是伦敦西区剧院震撼感动的音乐之声?还是享誉半个世纪至今仍被全世界人们喜爱的披头士乐队?是英国厚重历史存在感的尊贵王室?还是融贯英国人血液中的绅士精神?是拥有八百年历史让世界学子心驰神往的牛津剑桥?还是坚守传统培养精英贵族的伊顿公学?带着真诚的期待与美丽的心情,2012年的暑假,16天近距离看英国的探寻之旅,带我走进了这个高贵、厚重的迷人国度。

近距离看英国之一:博物馆的文化体验

      有英国人说,博物馆现在已经取代了教堂在英国社会的地位,是绝大多数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文化体验。想要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英国和熟悉英国,走进英国博物馆无疑是最好的选择。英国有2000多座博物馆,闻名于世的有大英博物馆、国家美术馆、格林尼治天文台博物馆以及由发电厂改建的泰特艺术馆等,而像铅笔博物馆、皇家缝纫机博物馆、老手术室博物馆这些充满想象力的趣味陈列,也成为英国馆藏的一大亮色。对于喜爱博物馆的人来说,博物馆绝不是一件件历史物品的陈列,更是一段段关乎时代、生命、青春和爱情的动人故事。

     在这次英国行中,我一共参观了四座博物馆:在大英博物馆,从古埃及、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到印度、中国、日本的各种文化遗产,辉煌的世界文明让人震撼;在国家美术馆,梵高的《向日葵》、达芬奇的《岩间圣母》、米开朗琪罗的《埋葬》,一幅幅世界经典名作让人陶醉;在福尔摩斯博物馆,仿佛真的穿越时空到访福尔摩斯之家,不可思议的真实让人们回味无穷;在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富丽堂皇的展厅和精美考究的展品,让今天的人们还能感受到维多利亚时期的荣耀。

     大英博物馆每天都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观摩,除了博物馆正常的工作人员,为了更好地服务游客,庞大的志愿者队伍也成为大英馆运营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他们或是“大开眼界”之旅的讲解员,或是“手触藏品”的展示员,或是咨询台的服务员,工作不分伯仲,每一位志愿者都在自己的岗位上尽心地服务前来参观的顾客。在我参观大英馆的当天,接触到了一位在中国馆“手触藏品”区服务的志愿者,她已经近70岁高龄,在退休之后她并没有接受任何返聘的工作,而是选择了大英馆。她告诉我,在70年代初,中国还没有改革开放之前,她和丈夫便受邀来到北京参观故宫博物院,那一件件精致的藏品让她对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赞叹不已。在她看来,大英馆是英国人文化的根基,能够尽己所能服务大英馆,她感到无比荣耀。

     在参观国家美术馆时,有一个细节让我非常感动。美术馆一般会在周五,请专业的绘画老师在一个展厅中对前来临摹创作的绘画爱好者进行指导,我们参观国家美术馆的当天晚上适逢伦敦奥运会开幕,我猜想在这个举国欢庆的盛会开幕的日子里,整个伦敦都应万人空巷,美术馆更应该不会有很多游人了,而实际的情况却远远出乎我的意料。在绘画指导的展厅中,密密麻麻地坐满了人,大到头发花白的长者,小到天真烂漫的孩童,无论周围人如何端详,他们无一不陶醉在自己的临摹与创作中。行走在他们其中,我们或许并不理解每一幅作品,但这丝毫不会影响艺术对我们心灵的涤荡与震撼。在这个正值伦敦奥运会开幕有些“并不平凡”的周五的晚上,伦敦人用他们对艺术的执着,深深地将我感动!

     福尔摩斯博物馆,虽没大英馆、国家艺廊的雄伟壮观,却以它的小巧、精致、趣味吸引着全世界福尔摩斯迷的踏访。博物馆的结构与小说中完全相同,加上精心的布置,使来此参观的人如同置身于小说的场景之中。在贝克街221号的门口,树立着口叼烟斗、头顶猎帽的福尔摩斯,门口的守卫也穿着小说所处时代的警卫服,上前合影时,他会很友好地给你仿真的猎帽和烟斗,让我们这些普通人也痛苦地扮了一把福尔摩斯。馆内的布置摆设都以小说中提及的情节为佐,更增添福尔摩斯旧居的真实性。馆内每层都会有穿着维多利亚时期长裙的工作人员为你细心讲解。在福尔摩斯和华生公用的书房里,你可以再次带上猎帽、叼上烟嘴端,坐上帮助福尔摩斯破案无数的安乐椅上,拍一张满意的照片。若是还不过瘾,留心每一个房间里的细节,那些微妙的地方复原着福尔摩斯经典案件中让我们拍案叫绝的推理。福尔摩斯博物馆还有一个细节让我驻足不已,博物馆中专门陈列着一本厚厚的信集。我粗粗地翻了翻,里面各国来信都有,除了问候类的之外,甚至还有为某些案子而求助于他的。比如一位日本女孩就在来信中讲到,她认识的一个人被手枪打死,警察判定是自杀,而她却认为不可能,并请求福尔摩斯这位世界上最大的侦探的帮助。在很多人眼里,认识福尔摩斯比“侦探”这个名词还要早,在全世界范围内的许多人物的心目中,福尔摩斯一直都在,永远都在!

     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是以维多利亚女王和她的丈夫阿尔伯特公爵的名字命名的装置及应用艺术博物馆,该馆是为1851年在伦敦召开的第一届万国博览会而建。在英国,它是规模仅次于大英博物馆的国立博物馆,该馆的展品虽不以古老和珍惜为标准收藏,但它们无一不散发着皇室魅力。在这里既可以看到米开朗琪罗的大卫雕像,又可以看到贝克汉姆身着长裙所引发的“男人与裙摆”特展,以及范冰冰征战嘎纳的龙袍,它聚集了所有古典与现代中最受欢迎的英国设计。一件件精美的展品,让那些遥远的传奇、历史和人物打通时间隧道,触手可及。然而奇怪的是,博物馆虽以维多利亚和丈夫阿尔伯特的名字命名,他们那传奇的爱情却并没有在任何一件展品上留有印记,可能是女王和亲王不想在任何一件珍稀的藏品上刻有任何阶级的烙印,还历史一个真实吧!

近距离看英国之二:我眼中的伦敦奥运

 

      自1904年第三届现代奥运会以来,伦敦已经是第三次拥抱奥运了,身为北大体育人的我们自是对伦敦奥运会充满无限向往,可通过几天的观察与聆听,伦敦的奥运氛围远没想象的浓厚。游走伦敦街头,无论在市郊还是市中心,城市的一切都在按照既有的步伐有条不紊地行进着,伦敦市民的生活也并未因这项赛事有太多的改变。

      在安检方面,和北京奥运会期间公共交通系统增设的复杂安检程序相比,伦敦从火车到地铁到公交,没有复杂的安检设备,却在城市的各个角落安装了更多的监视器,电子信息网络化的安保管理,通过中央系统统一调度,不仅节约了人力、物力,也减少了对市民正常生活的干扰。

      在场馆建设方面,伦敦特意将奥林匹克公园建在伦敦最为贫困的东区,当地人的平均寿命要比伦敦其他区的居民少好几岁。伦敦奥组委希望通过奥运会加速该地区的发展和建设。在这里他们将新建一批现代化的体育场馆和设施,包括奥林匹克主体育场、奥运村以及水上运动中心等室内场馆,奥运会结束后,运动员村将被改造成公寓,出售给诸如教师、护士等低收入阶层。对伦敦市政府来说,奥运会绝不单单是17天的party,如何借助奥运巨大的国际影响力拉动伦敦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才是可持续奥运战略的核心!

      在志愿者方面,伦敦奥运会志愿者人数远不及北京奥运会的庞大规模,但他们的高效服务和无私奉献同样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每一位伦敦奥运会志愿者从伦敦奥组委领到的只是两身制服,一张地铁卡,每天只有一份免费午餐,自己要贴钱负担伦敦高昂的住宿费用。他们必须空出至少20天的时间专心服务,有时还贡献出额外的休息时间。志愿者的人员构成中,有年轻人,也有老年人,从16岁到80岁,每一位志愿者都在为奥运扮演力所能及的角色。例如,为了方便游客搭乘公共交通工具,伦敦的各个地铁站多了许多身着黄色制服的志愿者,他们不分性别、阶层、职业,都是自愿报名,他们认真细致的讲解给游客的出行带来了太多便利。伦敦奥运志愿者的服饰也很有特点,每一个人的上衣都印有一个数字,即他们的编号,我上去询问如此设计的目的,其中一位志愿者很风趣地这样回答:“如果我们做错事了,大家最多记住我们的编号。”在我看来,伦敦奥组委如此设计旨在告诉人们,每一个志愿者都是组成志愿者大家庭庞大数字中的一员,虽然分工不同,但每一位志愿者对伦敦奥运会的重要意义是相同的,数字,弱化了分工差异,却强化了公平信念。

     在宣传方面,伦敦充分体现节俭办奥运的特点。城市里的宣传,没有太多的铺张浪费,地铁站和公交指示牌张贴了一些奥运宣传画,伦敦塔桥的五环标志,特拉法加广场的国旗墙,如此而已。伦敦奥运会的宣传画的主人公多是普通市民,一幅幅百姓在日常生活中运动的场景让观者感到无比亲切!

     在距离伦敦奥运会开幕不到一个星期的日子里,行走在伦敦街头,一边体味伦敦悠久的文化底蕴,感受厚重历史对心灵的冲击,一边领略国际大都市健康、阳光、向上的青春气息,品味伦敦独特的时尚触觉,古典与活力,严丝合缝地完美融合,真是无比惬意!我们期待了八年的伦敦奥运会,按部就班、井然有序地行进着,伦敦用低调、内敛的口吻告诉人们:2012年奥运会,伦敦准备好了!

近距离看伦敦之三:感受贵族高校的魅力

 

      在伦敦,每个人都可以各取所需,如果你是一个普通的游客,这里有很多美丽的景色,悠闲惬意的温莎古堡,壮观雄伟的巨石阵,烟雨雾都下的伦敦塔桥、泰晤士河,古迹中处处彰显着悠久与厚重,耐人寻味;喜欢歌剧,可以去西区剧院,每晚上百场不同名目的世界名剧在那里久演不息;如果喜欢体育,选择就更多了,有温网、英超,今年还有伦敦奥运会;但对世界各国的莘莘学子来说,伦敦是留学的首选目的地,这里有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由于时间所限,在这次行程中,我们选择探访牛津大学,感受历史赋予这所世界名校的厚重与广博!

     牛津大学是英语世界最古老的学校,有八百多年的历史。正因如此,在牛津,几乎每一个建筑、每一条街道都有一段历史:你可能会看到瓦尔德当年坐过的木凳,萧伯纳倚过的书架,或者是钱钟书先生漫步的小巷。牛津大学有39个学院,104座图书馆,其中藏书最丰富的图书馆藏书超过600万册,如果把所有书架排在一起,超过81英里长。牛津大学人才济济,出了非常多的优秀的著名毕业生,其中国王就有11位国王,另外还有19个国家的53位总统、总理,47个诺贝尔奖得主,还有无数在世界各行各业的杰出人士。

     漫步牛津街头,各个时期不同风格的建筑都被完好地保留下来,整个城市呈现的是一幅历史和现代文明相互交融的画卷。古朴、庄重、典雅的学院建筑是牛津城的瑰宝,目前被列入文物保护的就有600多座。这是一座巨大的英国建筑史博物馆,而且是有生命的博物馆,里面还都住着人,过着21世纪的现代生活。整个校园没有设置校门和围墙,大学与牛津城完美地融为一体。牛津处处都是优美的哥德式尖塔建筑,因此有“尖塔之城”的美誉。许多世界著名电影都会在牛津大学取景,电影《纳尼亚传奇》中奇异的石头雕像,他们的灵感就来自于牛津大学莫德林学院建筑上的滴水兽。《哈利波特》系列电影中霍格沃兹魔法学校那宏伟壮观的大餐厅取景于牛津大学的基督学院食堂,电影中常常出现的楼梯和魔法喷泉也拍摄于此,最著名的牛津大学图书馆也在影片中多次出现,是变形课、魔药课、魔法室的教室,就像哈利波特拍摄到的精美画面一样,牛津大学古老的中世纪建筑内是为学生提供的最便利的学习条件和生活设施。

     牛津大学是一所国际化的学府,这里不仅招收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也有来自世界各地的老师在此任教。史上留学牛津的中国人中,著名作家学者钱钟书无疑是最著名的一位。1935年,钱钟书初到牛津大学就因下公车没有站稳摔掉了大半颗门牙,鲜血染红了一大块手绢,事后,钱钟书却开玩笑说,自己是亲吻了牛津的土地。钱钟书经典小说《围城》中的克莱登大学的名字也来自于他就读大学对面的一个叫克莱登的小巷。

     在教育制度上,导师制是英国传统书院教育的一大特色。所谓导师制就是在一种宽松的氛围中,导师与学生相互交流,并鼓励学生发表和维护自己的观点,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每个导师带一到两名学生,学生每周要向导师宣读自己的论文,以此督促学生努力。导师制增加了学生与老师的沟通,学术的交流因此更加畅通。牛津大学是最早实施导师制的学校,从牛津大学开始,导师制这项教育制度被传播到全世界。

     正如英国是一个古老却充满活力的国家一样,牛津大学也不仅仅是严肃的学术圣坛,这里的科学技术一直走在时代的前沿,这里的学子们处处洋溢着青春的朝气。同样,牛津大学不仅仅培养了许许多多国王、政客、学术领袖,很多著名的影视演员也是这里的学生,例如休格兰特、艾玛沃特森、憨豆先生罗文汉金森等。优秀的学子汇聚于此,除了认真学习,还会享受牛津人的悠闲生活。比如说,很多学子都会在周日的下午,租一条小船,带一个野餐盒,准备些香槟点心,和好友泛舟查维尔河。

      英国人说,穿过牛津城就好像进入历史一样,它不仅源源不断地培养着优秀的精英人士,更将英国文化、绅士精神通过教育进行最大化的传播。不懂得传统教育的人不能领略创新的价值,英式精英教育以其对传统的尊重和传承几百年来向世界展示着它的独特魅力。

 

       16天美好的英国之行给我留下了太多珍贵的回忆:处处是历史,满眼是古迹,每一个精致的细节都让人赞叹不已。从贵族到精英,从传统到个性,伦彬彬有礼的绅士气质还在,活力四射的流行风尚并存,这就是让我们陶醉的英伦魅力!明天会去哪里?未来会在何方?我不知道,但我坚信,人生中的每一段经历都值得我们用心体会和珍惜,点点成线,线线成面,人生虽不可预测,但回眸过去,一切又是如此顺利成章!谢谢英国,美好记忆必将永存!

 

发布时间:2016年12月17日 00:00

分享到: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