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port

News rating

记忆中的伦敦奥运会体育科学论文报告会

记忆中的伦敦奥运会体育科学论文报告会
作者:李荑     供稿:科研办      来源:李荑     发布时间:2012-09-23      阅读次数:504次
  

      借伦敦奥运会之机,在学校研究生院和体育部的支持帮助下,我有幸能与体育部的五名老师及其他两名研究生同学一起前往英国格拉斯哥参加2012年奥林匹克科学大会,并对牛津大学、爱丁堡大学、格拉斯哥大学等世界著名高校进行参观学习。这次英国之行,无论是魅力无限的伦敦,稳重温情的格拉斯哥,古朴风情的爱丁堡,还是风景秀丽的苏格兰高地,都让我沉醉其中,流连忘返。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脚踏实地的英国行就是我对这曾经的日不落帝国最富有生命力的“阅读”。

    英国之行我们的首要任务就是参加7月19日—24日在格拉斯哥举办的2012年奥林匹克科学大会(ICSEMIS2012)。每逢奥运年,奥运会主办国都会在奥运会开幕前夕召开此国际性学术会议,旨在为奥林匹克、体育、教育、医学以及管理等领域广大教学、科研、政府工作者提供广泛交流的平台和机会,这是国际体育界最高级别的学术性会议之一。会议期间,来自英国、美国、德国、中国、日本、澳大利亚、南非等50多个国家的2000多名学者就奥林匹克文化、体育运动、医学、科技等方面的最新研究动态和前沿研究结果进行了广泛交流与探讨。

部分师生会场外合影

(左起:体教部郑重老师、体教部研究生李荑、体教部王东敏老师、北大人口所郑晓瑛所长、体教部张锐书记、体教部赫忠慧老师、体教部研究生张景瑜)

    作为一名研究生,能有机会参加如此高级别、高水准的国际学术会议,离不开学校研究生院、体育部的支持与帮助,也离不开导师的指导与教诲,这段宝贵的经历,我将终生难忘。本次会议共录取论文5000余篇,其中导师与我合作完成的英文论文《The Integration of Olympic Spirit and China's Leisure Sports Education》被大会录取为口头报告,由我在22日中午进行英文发言及展示。报告期间,我将导师与我在该领域的研究进展做了客观详实地报告,获得了与会专家、学者的高度关注和赞誉。很多专家对我们的研究提出了宝贵意见,我都一一详细记录,并会将其融入到今后的学习和科研中。

 

李荑做报告

      第一次到国外参加国际性学术会议,我受益匪浅,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国外井井有条的会议组织和严谨却不失活跃的会议氛围。例如我参加的口头报告环节,为确保报告时不出差错,大会主办方就要求报告人至少需提前一天将演示用的PPT送到会场检查,并且有专门的技术人员帮助调整。报告人报告期间,听会的专家学者也都非常专注、认真,边听边做记录,充分体现了对报告人以及会议的极大尊重。和我以前参加的其他会议有所不同,这种顶尖的国际学术会议,往往报告结束后的提问阶段更为大家重视,参会者都希望通过这次难能可贵的机会与报告人就感兴趣的研究进行深入探讨,而提问的人越多,报告人也会越高兴和满足,因为这代表他的研究得到重视,引起了巨大反响。这种既能虚心倾听各种观点,又能大胆提出各种问题的学术态度,充分显示了参会者对“学”“问”的虔诚,值得我好好学习。

在听会的过程中,我也深刻地感受到在体育领域目前国内科研水平与国外依旧存在一定差距。先不说已经取得的研究成果,在研究选题、研究方法上我们就有很多地方需要向国外虚心学习。国外学者的研究论题多为“问题”性研究,比较平实、具体,切入口小而内容精深,展开的方式或量化或质化,行文也比较符合学术规范。语言表达一般都比较严谨、踏实,多用理性、科学的语言,在关键数据、资料来源、理论根据、研究方法上,都极为慎重、较真。然而,国内学者的论题通常是“建构”性研究,貌似玄乎,“高见”迭出,但文中多是断语、假设,隐藏着许多思维漏洞,尤其在关键论据、逻辑关系上常有缺失,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重视。

     除了学术上的收获,这次参会也让我对国际会议的组织特点也有了更深刻、更直观的了解。与以往我在国内参加学术会议时主办方周密细致的安排相比,这次会议更强调自主性。首先,这种自主性体现在参会者的参会安排上。不论是参会期间的往返机票还是酒店食宿都需要参会者自己预定,甚至从酒店去会场的交通路线也需要自己提前做好准备,这就要求参会者一定要具备“自力更生”的能力。其次,会议的自主性还体现在参会者的展示安排上。由于这次会议没有准备论文集,所以每位报告人都应该在会场准备几十份打印的报告摘要,以便听会者能随时取阅,更清楚地了解报告内容。但由于没有经验,这次报告我完全没有意识到需要事先准备,以至于看见其他报告人都有所准备时,才恍然大悟。我想,在细节上的更多思考以及对自己自主性的调动,是我以后参加学术会议需要进一步提高的地方,这次真是上了一课。

      会议在整体安排上也可谓匠心独运,让人耳目一新。开幕式上,苏格兰风笛演奏婉婉动听,架子鼓表演激情澎湃,充分展示出英国古典与时尚的完美融合;闭幕式上,桑巴舞表演热情洋溢,令人陶醉,仿佛向参会者传达了下一届会议举办地巴西的盛情邀请。这种穿插着表演的学术会议开、闭幕式我还是第一次参加,让整个会议从始至终都保持着严肃但不乏活跃的气氛。另外,这次会议还是一个非常大的体育类展览会,主办方专门租用了一个展览中心来展示世界各地最新的体育方面的科研仪器、书籍刊物等。最值得一提的就是主办方在展览会上还特别隔出一间“教室”,邀请知名的专家学者来为我们这些参会的研究生或者青年教师开展职业规划讲座,为我们今后的发展提供指导和帮助。

总之,这次能有机会到英国参加如此高水平的国际学术会议,我倍感荣幸。通过这次会议,我认识了很多国内外的专家学者,了解了体育相关领域的学术动态,学到了很多有价值的东西,这对我日后的工作、学习都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此次英国之行的另一大收获就是参观了牛津大学、爱丁堡大学以及格拉斯哥大学这样的世界名校,总体说来,虽然各有千秋,但这些名校都随处弥漫着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英式”高雅,既让人心之所向却又让人不敢亵渎。

牛津大学坐落在伦敦西北,这座英国最古老的大学其实就是一座小城,可谓“大学里有城,城里有大学”。没有壁垒森严的高门,让人从到达的那一刻,心中便充满自由与向往。一进入牛津大学,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绿玉般的小河环绕,哥特式的尖塔建筑满眼尽是。多数建筑都是牛津大学一个个独立的学院,学生们便在这些修道院般的建筑里遨游知识殿堂,探寻科学真理。我想,这种肃穆的环境,远离世俗的氛围,以及与人类最古老的求知欲望的血脉相承感,都是做学问之“宁静致远”境界所必须的基本条件吧。牛津大学的性格不仅表现在这些极具历史感的建筑上,更体现在牛津人的日常生活上。虽然牛津是英国的旅游热点,满街的游客川流不息,你来我往,但师生们似乎毫不在乎,或在草坪上捧本闲书尽享午后阳光,或在河边小馆与友畅谈品尝咖啡清香……总之,牛津人依旧潜心学问,默默进出,保持着我行我素的一贯风格。“对学术专注,对知识虔诚”,这就是我这次牛津之行所体会到的牛津精神,它遍布这所大学,这座小城,凝聚在一花一草一物之中,体现在每个牛津人身上。

牛津大学图书馆

    如果说牛津大学的“英式”高雅是体现在其独立、严谨的学术氛围上,那么爱丁堡大学的“英式”优雅则体现在其让人肃然起敬的历史深度中。坐落于苏格兰首府的爱丁堡大学,作为英国最古老的大学之一,校园处处充满着古典美的气息。教学楼、图书馆以及礼堂都是古堡式建筑,日夜伫立,为来往的学子、游人述说爱大的不朽故事。学生们三三两两围坐在校园的草坪上,或闲聊、或探讨,一派和睦柔和的景象。草地的葱郁,学生的活力,更加映衬出校园中灰黑色古堡建筑的历史厚重。不单是建筑,爱丁堡大学在很多方面也保留着苏格兰的传统。据说,每年毕业时节,不论是当地学生,还是其他国家的留学生,都会穿上苏格兰传统服饰,在校园中合影留念,其中最有名的就是男生们穿戴的苏格兰格子裙。校园中时不时也会传来一阵悠扬的苏格兰风笛声,清脆中带有几分苍凉,不禁让人想起电影《勇敢的心》中为了自由而战斗的苏格兰勇士。“传承历史,发扬传统”,爱丁堡大学用自己的方式展现着独特的迷人魅力。

 

     爱丁堡大学一景

同样位于苏格兰地区,与爱丁堡大学相比,坐落于英国第三大城市格拉斯哥的格拉斯哥大学则更具现代气息,学校中的建筑半现代半古老,既有现代楼房也有老式古堡,常让人有种时间穿梭的错觉。这所大学曾培养出许多知名人物,如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著名的蒸汽机发明家开尔文;改良了蒸汽机的詹姆斯·瓦特等等,漫步校园,随处可见“亚当斯密商学院”、“瓦特楼”等以这些杰出校友命名的建筑,这些校友的卓越成就,让人不禁想起“工业革命”时期日不落帝国的辉煌卓越和不可一世。所以,格拉斯哥大学的“英式”高雅,带着那种昔日英国科技发达、工业繁荣的优越感,总觉得冷漠,存在距离感,却又不得不让人由衷敬佩和感叹。

    格拉斯哥大学远景

 虽然行程短暂,只能匆匆一瞥各所大学的风采,还来不及慢慢咀嚼,细细品味,但是这三所大学各自迷人的风景,独特的个性还是让我印象深刻,感悟颇多。如有机会,希望能再一次故地重游,在这些知识的殿堂中慢慢学习,充分领略真正的英伦风情。

      有人说过:一个国家的印象,不是从高大宏伟的建筑开始,而是从人开始;一个国家的印象,不会停留于它的表面,而是它的细节与内涵,给人心灵的撼动。

      在英国的这半月,让我深切地感受到这是一个名符其实的文化国度。在英国的各个博物馆参观时,我常常看见一队一队的小学生或中学生在里面听课、学习,从小就接受着自然、历史、科学、文化的教育,有的还拿着画笔在纸上认真地勾画一个个藏品;年轻人也往往在艺术馆、美术馆里,三五成群地席地而坐,摆起即兴的沙龙……最让我为之感叹的就是英国人对书籍的热爱,无论是公园长椅上,还是地铁车厢里,满眼望去都是捧着书本潜心阅读的人,有儿童、有上班族、有学生,也有年迈的老者。英国的文化,是对自己传统和特色的保留与坚持:红色双层的公交车,外形憨厚的黑色出租车,随处可见的红色电话亭,以及高大威武的皇家马队和骑警,都能让人恍惚想起老英国的街道景象。细细体味这一景一物,你会发现,英国的文化犹如清新的空气,无处不在,无处不有。

    英国的印象,在于它的气势,在于它的细节,更在于它的内涵。虽然行程已经结束,但在那里的点点滴滴让我铭记于心:英国,已去过,已领略,已收获。

 

发布时间:2016年12月17日 00:00

分享到: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