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port

News rating

走近北大优秀毕业生系列报道之王小京:一生三个关键词——游泳·北大·电视剧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情景喜剧刚被从美国引进到中国。十几年过去了,这一电视喜剧形式已经拥有广泛的收视群体和稳定的收视率,在中国电视剧领域占据着一席之地。随着情景喜剧的推广普及,以英达为代表的情景喜剧创作班底也越来越为大家所熟悉和关注,这些优秀的电视工作者包括编剧梁左、梁欢,编导英壮等等,其中不少是从北大走出的毕业生。

在这个群体中间,现任英氏影视公司总经理的王小京便一个代表人物,他和英达、梁左一起被称为中国情景喜剧的创始人。让我们一起走近王小京,去聆听他的燕园情缘和人生故事。

邂逅燕园——聪明而幸运的游泳小将

王小京出生在北京市一个艺术气息浓厚的知识分子家庭,父母从事的都是与电视剧相关的艺术工作,父亲王扶林是我国第一代电视艺术家,是全球华人公认的经典电视剧《红楼梦》的总导演。尽管出身影视世家,王小京说自己后来的职业选择和家庭氛围并不存在必然的关系。他的父母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遵循“放手”原则,“他们基本不会干涉我们的事情,学习上最多也就是稍微过问一下,给了我们非常宽松的成长环境”,王小京回忆起儿时的成长岁月侃侃而谈。不过,真正的好孩子往往不是被机械严厉的管教逼迫出来的。虽然缺少父母的监督,从小生活在广播学院机关大院的王小京耳濡目染之中树立了自强上进的观念,没有过分的调皮和叛逆,平静地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期。

少年时代的王小京是个比较内向的孩子,沉默寡言的他在碧蓝澄澈的泳池里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世界。他爱上了游泳,并且由于良好的身体素质及水感被选入北京市业余体校接受正规训练。临近高考前夕,作为业余体校游泳队运动员的王小京不得不开始为自己的前途着想。那时候,除了“上山下乡”,也只有高考这一条路可走。于是,王小京参加了1979年的全国考高。

“上大学之前我对北大的概念就是来自各种报纸、文件上的一个符号,也知道北大是个底蕴很厚、学问很深、在世界范围影响都很大的名牌大学,不过和我这个四肢发达的运动员没什么关系”,谈起当年进入北大的缘起,王小京坦诚而略带调侃意味地说。然而,凭借自己的天资和努力,加上冥冥中的缘分使王小京与燕园意外地邂逅了。原本对自己的未来没有太多苛求,一心想上北京基建工程学院建筑系的王小京在1979年的考高中恰好达到了北大当年的投档线,加上体育方面的特长而幸运地被北大录取。与绝大多数接到北大录取通知书的同学不同,当王小京回忆当年得知被北大录取时的心情时坦率地说:“以前还真没这个想法,觉得自己基础不好怕跟不上,挺有压力”。谈及专业的选择时他幽默地解释道:“也不知道学什么好,觉得太偏文了不好,纯理科的东西我更不行,所以就选了一个不文不理的心理学。”

就这样,王小京以一名业余体校游泳运动员的身份幸运地闯入燕园,开始了四年的大学生活。

融入北大——“不一样的北大造就了不一样的我”

“北大的校园气氛真是太好了”,王小京回忆起在北大的学习生活不惜连用溢美之词:“我后来也到其他学校去看过,觉得北大确实不一样,彻底改变了我之前学建筑的想法。就是让我再做一次选择,我还会选北大”。虽然由于多年接受体校训练,文化课基础相比其他同学稍微差了一点,不过出众的游泳特长使他不仅没有背负任何自卑的思想包袱,反而为他在同学中赢得了很高的人气,成了大家眼中的体育明星,每次比赛同学们都会到现场为他加油助威。“我也就是数理化差点儿,其他科目尤其是涉及和中学基础知识联系不大的新东西,我一点不比别人差”,王小京满怀自信地说。王小京还根据自己的体验,对在北大的那段生活做了一个小小的总结,得出这样的结论:“我觉得只要能融在北大这个氛围里,学什么其实不重要”。“在北大的几年绝不仅仅是学习专业知识,就是那些选修、辅修的课程以及丰富多彩的业余活动也都让我收获了很多东西,北大的课余活动非常丰富,让我整个人发生很大变化。”王小京说到母校带给自己的影响时激动不已。他举了一个印象深刻的例子:自己听古典音乐的习惯就是在北大萌发而养成的。

王小京以前不懂什么是古典音乐,就是乱听,到了北大之后每周都有一次到两次关于古典音乐的讲座,主讲的老师是当时中央乐团的一个大提琴演奏家。他讲授的方式很特别,给他留下了特别深的印象。他不像一般的演奏家曲子演奏完讲几句话敷衍一下就结束,他是演奏一段然后讲解一段,和大家共同赏析每一段旋律的艺术美感。就是这位老师带着正值青春年华的王小京扣响了古典音乐的大门,启发他真正开始领悟到什么是古典音乐。更重要的是,他还和几个同学常常在一起讨论古典音乐,交流心得,大家在互相切磋的过程里无形中提高了欣赏水平,加深了对古典音乐的理解。王小京感慨地说到,如果自己没有来到北大,很可能永远没有机会了解这些和古典音乐相关的知识,即使偶然接触到了也不会理解得这样深刻,当然也就领略不到它带来的审美享受。

王小京还谈到了在北大游泳队的经历对自己的影响也很大。北大游泳队当时在北京市乃至全国高校的游泳队里成绩都是最好的。而且他幽默地回忆说:“业余体校的时候一帮小学生中学生成天就知道‘傻练’,别的什么都不知道只是看个成绩。可是在北大游泳队就不一样,成绩不是最重要的了,关键是在这个集体里可以接触到各个院系的同学。我记得那个时候我们游泳队夏天在北大游泳馆练,到冬天就坐北大的班车去体育学院的游泳馆,每周两三次,大家来自不同的院系,在一起交流得特别好,我开始和不同院系的同学接触交往就是从游泳队开始的。” 他还说,即使不在游泳队,很多同学也能通过参加学生会、各种组织和文艺团体来和不同院系同学进行接触和交流,现在想起来这个跨系同学之间的交流过程很重要,自己的视野不知不觉就扩大了,可以带来很多专业之外的知识和启发。谈到这里,王小京饶有兴致地讲述起了和同学之间的趣事:“我们同学平时在一起吃饭的时候也喜欢一边吃饭一边讨论问题,可不要小看这个吃饭的时间,我们几个要好的同学经常是五六个人用三四个饭盆,大家也不讲究都通着吃,边吃边聊,特别开心。在这种完全放松的状态下人的思维就活跃,年轻人彼此之间碰撞出的思想火花太可贵了,而这些都是课堂和书本上学不到的。”事实证明确实如此,后来成为王小京事业上重要搭档的英达和梁左等电视剧行业的重量级人物,他们正是在北大开始相识、相知而成为挚友的。

逐渐融入北大氛围的王小京满怀着好奇与期待流连于北大校园的各种讲座和演出,多少次在三角地驻足搜索着令人眼花缭乱的信息资讯,多少次兴奋激动地赶赴各种活动的现场,每次都感到不虚此行,总会收获惊喜。这个来自业余体校的游泳小将被古老燕园在漫长岁月中积淀而成的浓厚文化氛围所深深吸引,并且沉醉其中,像一只忽然闯入百花园的小蜜蜂,尽情采撷着一颗年轻的心灵在蓬勃成长中所需要的各种营养。

走出象牙塔——从助教、摄像师到制片人的蜕变

快乐的时光转瞬即逝,北大四年的学习生活很快成为美好的记忆。王小京毕业后被分配到了北京协和医科大学,担任心理课助教。无形的压力使得王小京在助教的岗位上迟迟不能进入状态,一直希望能有一份与所学专业对口的安稳工作的他也开始“不安分”起来。

残酷的现实告诉他,要改变现状就必须找到自己感兴趣并且擅长的工作。此时,他想到了从小就很感兴趣的摄影。为了把摄影和自己的专业能联系起来,他找到了在中央电视台工作的几个朋友,商量着一起拍摄一些与心理学、医学相关的科普片,后来也慢慢参与了某些节目制作的过程。但是由于不是编导专业科班出身,很多技术性工作比如灯光、摄像、剪辑一类的问题对于王小京来说都是完全陌生的,成为制约他在这一行业继续发展的瓶颈。

没有其他选择,一切只有从头开始。他开始进入电视台的各个科室做实习生,在实践中一点点学习钻研相关的技术。好在从小对摄影的浓厚兴趣无形中培养了他对影像的感知能力,对摄像也有些悟性,上手很快。本来王小京打算在掌握了摄像方面的技术后,从事和自己的心理学专业相关的科教节目编导工作,但是当他全身心投入影像的世界之后便被深深吸引住了,他感觉到这是自己真正喜欢的工作。正如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摄影的迷恋使得一年之后的王小京已经可以独立拍摄一些专题片和记录片了。随着技术的熟练和眼界的开阔,他又逐渐不再满足于单纯的摄像工作,兴趣开始转向可以融入个人创意的电视剧摄制,担任了一些电视剧的摄像。此时的王小京也许没有意识到,他实际上正在为事业的转机悄悄做着准备。

九十年代初,留学美国的北大心理系同学,当年睡上下铺的好哥们儿英达回国了,带着从大洋彼岸学到的戏剧理论找到了王小京,声称要搞一种在美国火了很多年却还没有引进到中国的电视戏剧——情景喜剧。虽然王小京开始并不知道这究竟是什么一种“西洋景”,不过出于对好友才识的了解和信任,王小京加入了英达的创作团队。英达拥有过人的戏剧天赋和导演才华,他懂得“拍什么”,不过对具体的技术问题不熟悉;而王小京恰好熟悉中国电视剧制作的实际操作过程,知道“怎么拍”。于是,两人一拍即合,王小京从此便与情景喜剧结缘。最初他担任了英达情景喜剧的开山之作也是至今公认的经典作品《我爱我家》的总摄像,也担任了实际意义上制片人的工作。合作非常成功,该剧曾经掀起电视剧收视热潮,情景喜剧从此开始为中国观众所熟悉。此后一发不可收拾,他们陆续合作拍摄了《起步停车》、《候车大厅》、《新七十二家房客》、《心理诊所》、《闲人马大姐》、《东北一家人》等一系列得到广大观众认可的电视情景喜剧,多次获得“飞天奖”等重要电视奖项。“王小京”的名字和“英达”在电视屏幕上往往同时出现,共同扮演着中国情景喜剧创始人的重要角色。

拍摄《我爱我家》一举成功之后,为了筹集拍摄资金,制作出更加精良的电视作品,王小京与英达、英壮等几个朋友联合成立了英氏影视公司。而有了公司必然需要管理人员,命运再次把王小京推到了转换角色的位置上。王小京开始出任英氏影视公司的总经理,工作重心从摄像转移到了制片和处理公司的日常事务上。王小京笑称运用所学的心理学知识推测出自己的血型属于A型性格,情绪容易急躁,其实并不适合几乎每天都处于纷繁复杂的人事关系中的制片人工作,甚至身体健康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但是他也不无骄傲地承认,在制片人的位置上自己也找到了相应的满足感和乐趣。经过近些年的发展,英氏影视公司已经成长为一家比较成熟的影视机构,拥有自己的拍摄基地和完备的制作手段,生产了多部广受大众欢迎的影视剧。然而,王小京没有因此满足,从未停下求索前进的脚步。1998年,王小京利用到美国探亲的机会,赴美国哥伦比亚电视公司访问进修,深入了解了美国成熟的情景喜剧的制作过程,感觉受益匪浅,为进一步提高国内情景喜剧的制作水平以及开拓海外市场积累了宝贵经验。

如今,王小京下一步的事业规划主要是继续致力于挖掘好剧本好演员,寻找和培养好导演,筹集更多资金,争取拍摄出质量更高的情景喜剧,以扭转情景喜剧虽然受到观众欢迎却一直处于边缘地位的尴尬局面。他坦言,相比中国电影萎靡不振的情况,中国电视剧在民族、亲情等文化因素方面有自己的特点,即便和美国发达的电视剧工业竞争也有展示自身优势的空间。因此,王小京对中国电视行业的发展前景充满着信心。

寄语母校同学——主动融入、厚积薄发

我们请王小京畅所欲言,寄语母校的时候,学长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给还在燕园学习生活的同学们提出了几点建议:

他认为进入北大的每一位同学都应该努力融入北大整体的校园环境当中,用心感受北大的文化氛围,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特别是某些看似与自己的专业关系不大的课余活动,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他结合自己的感受总结说,其实如果不是将来要搞纯粹的理论研究工作,在北大学什么都一样,学什么将来都有用。

王小京认为不用为了毕业后的工作而刻意在上学的时候做具体准备,先好好把握在学校的时间,不要过多参与社会实习和兼职,在校园里通过参与学校组织的实践活动一样可以了解社会,提高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

谈到对于某些将来也想进入影视行业的同学的忠告,他强调,一是要先积累基本的文化知识,在此基础上开阔眼界,拓宽知识面,无论学哪个专业这是基本素质,干哪行都需要;二是注意培养自己实际动手操作的能力,也就是你做出来的东西到底怎么样。要善于观察、善于学习,要有悟性,能迅速进入状态。

采访最后,从王小京意犹未尽的话语里听得出他依然沉浸在对母校的感念之中。他总结说对自己一生影响最大的有三件事:北大、游泳和后来一直做的电视剧。他没有按照时间顺序而是特别把北大放到了第一位,可见母校在他心目中的崇高地位和他对母校的一片深情。的确,北大在王小京的人生历程中可以说是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一个转折点,一端连着游泳运动员的蜿蜒小径,一端又通向成功电视制片人的光明大道。正是在学养深厚的古老燕园,他完成了破茧化蝶的过程,实现了人生中一次重要的飞越。回顾他一路走来的人生旅程,我们有理由相信,王小京一定会带给我们更多的惊喜和期待。(文/林静)

编辑:商伟

发布时间:2007年12月12日 00:00

分享到: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