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院系简介
北京大学注重体育工作的传统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京师大学堂时期。1917年蔡元培先生主持校务后,大力倡导“思想自由,兼容包并”。在很多场合,蔡元培先生把体育排在“德育、智育、美育”的前面,提倡“完全人格,首在体育”,即使在民族危难的时候,也把体育排在了第一位。1922年第一次直奉大战爆发后,经蔡元培先生倡导,北京大学正式成立体育部。其后,体育教研部虽随着国家的兴衰几经跌宕,但一直致力于北京大学各项体育教学与活动,并且不断发展壮大。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我国教育的发展,北京大学体育教研部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为新中国的体育事业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
“‘德才均备、体魄健全’,是北大核心的育人理念,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充分体现了在时代发展新时期,体育对学生素质、人格的塑造;体育对于校园发展的重要性,建设“体育校园”“健康校园”的必要性。北京大学体育人落实践行“健康校园,体育先行”的目标原则,与校内多部门共同努力,于2021年2月22日,通过《“健康校园”认证标准》(Healthy Campus Standard)评审认证,获得了国际大学生体育联合会(International University Sports Federation,FISU)“健康校园”最高级别认证——铂金认证,北京大学成为亚洲第一所获此认证的高校。
北京大学体育教研部目前共有教职工167人,其中在职教师56人,教授9人,副教授31人,硕士导师16人,具有博士学位18人,硕士22人,整个师资队伍受过良好的科研训练,具有很强的科研实力。教师队伍中,除了有许多常年从事体育教育与运动训练的教师外,还有从事体育人文社会学、民族传统体育学、运动人体科学等其他专业的教学科研人员。体育教研部下设教学办公室、运动训练与竞赛管理中心、科研办公室、校园体育文化中心、场馆运营中心、宣传与品牌建设办公室、研究生教育办公室、合作与发展中心等部门,承担全校公共体育教学、体育科研、高水平体育代表队的运动训练、群众体育工作和场馆运营管理工作。
在科研方面,体育教研部有2个国家体育总局重点研究基地、6个校级人文社科研究机构、1个国家民委中国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促进会批准的研究中心以及2个校级实验室,近五年发表300余篇学术论文,承担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60项,获得多项国家级科研奖励,在体育人文社会科学包括大学体育、体育产业以及运动与健康等领域产生较大影响力。现面向全球招聘体育教育教学及训练优秀青年人才。
二、岗位设置
招聘职位 |
职位系列 |
岗位职责 |
应聘条件(年龄、学历、教学、科研等方面的要求) |
人数 |
联系方式 |
助理教授/长聘副教授 |
教研系列 |
主要承担体育教学、科研及学科建设等工作。 |
1、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2、年龄:≤40岁,有高级职称、成果突出者可放宽至50周岁; 3、获得博士研究生学历学位;4、科研能力要求:系统学习过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知识,有较强的科研功底;具有广阔的学科视野、较强的逻辑思维和创新思维;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并已经取得国际或国内公认的重大研究成果; 5、能够承担至少一项体育教学工作; 6、具有一年以上国际学术经历优先; 7、获得国家级学术成果奖者优先; 8、具有学科带头人素质的中青年学者。 |
0-2 |
联系人:亓老师 联系电话:010-62760198 电子版简历发至: gtyrlzybgs@pku.edu.cn 邮寄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颐和园路5号 五四体育中心300室 邮编:100871 |
讲师 |
教学系列 |
主要承担体育教学、群体工作。 |
1、岗位:体育教师 2、年龄:≤32岁; 3、获得博士研究生学历学位; 4、运动员等级标准:二级运动员及以上,国家级健将优先; 5、工作能力要求:具有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能够承担至少两项体育课程教学工作;能够胜任学生代表队教练工作; 6、具有丰富管理经验和领导力潜质者优先考虑。 |
0-1 |
联系人:亓老师 联系电话:010-62760198 电子版简历发至: gtyrlzybgs@pku.edu.cn 邮寄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颐和园路5号 五四体育中心300室 邮编:100871 |
教学助理/讲师 |
教学系列 |
主要承担体育教学、代表队训练工作。 |
1、岗位:体育教师 2、年龄:≤35岁; 3、硕士及以上 4、运动员等级标准:国际健将;奥运冠军、世界冠军优先; 5、工作能力要求:专项能力突出;具有丰富的教学及训练实践经验;能够胜任学生代表队教练工作; 6、所带队员取得国际和国家级优异运动成绩的优先考虑。 |
0-1 |
联系人:亓老师 联系电话:010-62760198 电子版简历发至: gtyrlzybgs@pku.edu.cn 邮寄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颐和园路5号 五四体育中心300室 邮编:100871 |
三、应聘材料
1)个人求职申请(需明确申请职位、预计来校时间等,本人签字)。
2)个人思想政治和师风师风自评报告(需有本人签字)。
3)个人详细履历(包括教学陈述、研究陈述)、学历学位证明、任职证明(如有工作)等。
4)个人主要研究成果及代表性论著。
5)个人未来3-5年学术工作计划。
6)三封及以上独立专家的推荐信(请推荐人直接将推荐信发送到邮箱),建议附加提供校内同行、导师或合作导师的推荐信。
7)其他材料(如获奖证书、社会兼职证书、创新作品等)。